大运河文化带 这张美图如何绘
流淌不息的大运河,是活着的历史。她贯通五大水系,串联七大古都,连接起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,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条“母亲河”。
今天,我们该如何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?运河沿线城市要如何串珠成链,合力构建大运河文化带?当现代文明与千年文脉叠加,大运河又将爆发怎样的发展动能?近日,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(简称“运博会”)在无锡举行,大运河沿线30多个城市、境外28个国家(地区)的人们在此聚集,共话运河保护传承,为大运河发展汇智聚力。
大河汤汤,文化绵延。今年是《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》启动之年,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开局之年。时值大运河申遗成功6周年之际,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“加速键”。这条流动着的千年文脉,已然摊开了一张“活化”地图,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空间
串珠成链
建起朋友圈
北发燕赵,南抵吴越,流经8个省市,大运河贯穿南北。曾经因漕运而紧密联合的城市,在时间的冲刷中,逐渐成为散落各处的记忆。
湖州的丝绸、绍兴的黄酒、江苏扬州的漆器、安徽界首的彩陶……本届运博会上,运河沿岸城市的特色元素纷纷亮相。如何让它们互融共通,一起讲述大运河的故事,成为与会专家议论的焦点。
“大运河城市群同宗同源,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开发,一定要形成合力。”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,作为一个国家视野上的文化带,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,我们要提炼其文化意义、价值资源,而不是局限在各自的区域范围内,强调某一段独特的地理风貌、小镇风情、历史故事。
就在本届运博会上,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联盟正式成立,寓意着大运河沿线城市文旅产业迎来了深度的互动、共振和协作。一个运河沿线的大型“朋友圈”开始形成。
具体到地方,还可以架构若干中小型“朋友圈”,细化和强化运河沿线的连接。
比如,在浙江,今年4月,《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》发布,提出要在充分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,兼顾科学利用和适度开发,按照“河为线、城(园)为珠、线串珠、珠带面”的布局思路,构建“一廊两片多组团多线路”的空间格局。
再比如,日前,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与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、杭州运河文旅集团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推动大运河唐诗之路建设,以京杭大运河和古镇集群为纽带,串联水上古镇节点游线,培育大运河“走运之旅”,共同打响了杭嘉湖一体化大运河文旅品牌。
嘉兴市文广旅游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:“三地将主动整合大运河诗路旅游优势资源,设计推出多种类型、各具特色的大运河旅游特色产品。同时,共同推动大运河古镇联盟建设,实现抱团发展;共同输送大运河杭嘉湖一体化客源,打破城市之间的市场壁垒;共同开展大运河杭嘉湖一体化旅游推广,建立大运河诗路互为目的地推广联络机制,互通市场信息和旅游政策。”
碧波涟涟,古韵悠悠。这条有着2500余年历史的大运河,如今随着沿线城市间的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,形成了“和而不同”的运河风情,并凝聚成了一个号召力强大的文旅品牌。
楼船夜雪,瓜洲横渡;烟花三月,可下扬州。炎炎夏季去杭州看接天莲叶和十里荷花;中秋月圆,去无锡于欸乃的桨声中乘舟穿过“运河绝版地,江南水弄堂”……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向记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,他表示:“随着运河沿线城市携手共建,我们可以串起四季运河的休闲、亲子、研学、时尚等跨区域旅游项目,让运河成为纵贯南北的一道文化风景线。”
时间
绵延不绝
融入生活中
大运河的漫长,不仅是空间上的,更是时间上的。从古至今,大运河孕育了无数灿烂的文化。尽管时光流转,运河从未停止过她的脉动。
当下,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,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历史与市场的关系,寻找运河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?运博会上,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—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可能也不必要穿越历史回到过去,而是要在功能重构的基础上赋予文化遗产当下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