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地优化医疗服务 让患者得实惠少花钱少跑腿
为保障人民健康,各地优化医疗服务:以村医为主体,推进家庭医生制度,为村民看病提供更多便利;各级医疗机构紧密合作,实施分级诊疗,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名医;建立慢病管理和服务网络,满足患者健康需求。
村民有了家庭医生
就近享受便捷服务
“梅大爷,最近身体恢复如何?有啥需要,随时跟我说啊!”一大早,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新发镇大圻村村民梅泽华,就接到了村医秦烈昌的电话。“放心吧,一切正常,等天气暖和了,我还打算去常州看孙子呢!”梅泽华笑着说道。
梅泽华今年70岁,是土生土长的大圻村人。得益于年轻时的入伍经历,他身体还算硬朗,但去年的一次意外,让全家人吓出了一身冷汗。“有天晚上睡觉,突然开始咳嗽,停不下来,而且痰中带血。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梅泽华印象深刻。到县里医院一检查,结果发现肺部有1.7厘米大的结节。他立马与儿子联系,赶往江苏常州,最终通过手术切除了结节。
术后不到一星期,梅泽华便回到老家静养,临走前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、体检。“去一趟常州要好几个小时。我刚做完手术,身子也比较虚,行动起来非常不便。每次换药、体检都去外地,不太现实。”梅泽华有些担忧。
作为梅泽华的家庭签约医生,村医秦烈昌得知情况后主动与他联系,“梅大爷,以后您需要换药、体检就给我打电话,我开车接您到村卫生室,弄好后再送您回家。”梅泽华告诉记者,原本自己步行过去得花30分钟,现在搭车只要几分钟。除了换药、拆线,秦医生还会不时打电话询问他的身体情况,提醒术后注意事项。
2017年,郎溪县正式推行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”政策,以村医为服务主体,为村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医疗保障。秦烈昌说:“如今,村民有了自己的专属家庭医生,不仅可以享受上门服务,费用也降低了不少。虽然我更忙了,但村民方便了,再累也值得!”
除此之外,近年来,郎溪县还建成全员人口信息、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,搭建起互联互通的县、乡、村三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,定期开展村医医技培训。实施“智慧医疗”工程,改善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网络环境,建设部署网络专线,对村卫生室硬件等进行更换,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,为村民看病提供更多便利。
医联体合作更紧密
患者家门口看名医
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艳湖社区医院二楼7号病床上,53岁的社区居民张正清头上缠着纱布和绷带,正在打点滴。
3月5日,张正清在家附近摔了一跤,昏迷不醒,被路过的好心人送到了艳湖社区医院。经过初步检查,院长张达判断,患者是意外摔倒导致的脑外伤和肺部挫伤,需要立即手术,但艳湖社区医院尚不具备手术条件。张达一边安抚家属,一边立即联系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力,很快为张正清办理了床对床转院手续。
看过患者片子,张力安排科室的临床专家为张正清做了手术。术后危险期过后,经过复查,张正清恢复情况良好,又转回艳湖社区医院进行康复治疗。
“在这边,每天都有医护人员给我打针输液,一日三餐也由护工送到床边。而且离家近,家人过来探视也方便,还节省了一大笔费用。”张正清告诉记者。他转回来的第二天,张力来到艳湖社区医院进行随访,专门来到张正清的床前查看他的恢复情况,并对后续用药和康复治疗给予管床医生精准指导。“多亏太和医院的专家及时给我做了手术,现在恢复得挺好。医生说等拆了线再观察几天,就可以出院了。”张正清高兴地说。
像张正清这样的情况,在十堰不是个案。去年8月,十堰市卫生健康委印发意见,组织全市城区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签约加盟了市太和医院、市人民医院等四大医院集团。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加挂“某三甲医院社区医院”的牌子,与牵头医院签订了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或整体托管协议。借着好政策,包括艳湖社区医院在内的9家社区医院与太和医院签订合作协议,实行人才共建、信息互通、利益共享、责任共担一体化管理机制。张达介绍,这不仅缓解了大医院的接诊压力,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。
“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建设,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让患者能在家门口看名医,少跑腿、少花钱。”太和医院党委书记、院长罗杰介绍,医院会派专家和医疗骨干到社区医院坐诊、查房,同时对他们的医护人员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;通过医联体建设,帮助社区医院实现“小病能治、大病能识、重病能转、慢病会管”的目标。
慢病治疗专人负责
持续提供健康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