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西和聚焦脱贫薄弱环节——下绣花功夫 啃最硬骨头
3893元、4092元、7810元……看到村民马红星家的收入逐渐增长,甘肃省西和县洛峪镇马河村包村干部郝斌舒了一口气。
“今年3月入户排查时,发现老马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,当月全家收入滑到贫困线以下。”郝斌迅速联系就业岗位,帮忙采购种子和农资,解了老马的燃眉之急。
马河村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表,填着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各种信息。从这张表,可以看到今年以来西和县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的一个侧影。
聚焦薄弱环节,西和县以促脱贫、防返贫、解决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和安全饮水为重点,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。“盯准关键指标,跑好最后一棒。”郝斌笑言,自己现在走路都比以前快了。
“养牛挣9700多元,辣椒能收3000多元,板蓝根马上就能采摘……”算起增收账,马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袁永杰感慨,“缓过劲了,摘帽没问题。”
年初,老袁还愁云满面。苦了多年,好不容易熬到女儿参加工作,谁知去年底又摔伤了腿,年都没过好。
“家家斗笠田,种在山尖尖,一亩地种一年刚够口粮。有能耐的都出去了,还没摘帽的各有各的难处。”村党支部书记袁俊红说,“村里目前尚有16户未脱贫,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保未脱贫群众摘帽。”
一户一策解难题。愿意发展产业的,有奖补资金;无法外出的,可安排公益岗位;看病、上学开支大的,确保兜底到位。
“养殖补贴1万元,种药材有企业订单,只要你点头,我马上联系。”在郝斌鼓励下,袁永杰种了1.5亩辣椒、1亩板蓝根和1.5亩油菜,还养了1头牛。老袁精心侍弄,脱贫信心越来越足。
倒计时精准到分,作战图按天推进,收入表分毫必较。针对今年未退出的48村、13233名未脱贫人口,西和县县委书记曹勇表示,“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,要在精准上下功夫,一户一策、一村一案解难题。”
“以前担着水桶,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找水吃。”卢河镇董河村贫困户董兹言指着远处的山头说,“这几年,村里修蓄水池、铺设管网,自来水接到院子里。可就是一到冬天,水管就上冻,还是为吃水犯愁啊。”
“饮水问题不彻底解决,就算不上脱贫。”卢河镇党委书记叶炎介绍,县里实施自来水防冻管改造工程,重新埋深管道、接软管,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。
“目前全村380户村民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。我们还推进庭院硬化148户、改厕180户。”董河村第一书记王永军说。
缺什么补什么,补短板一补到位。围绕“两不愁三保障”和安全饮水等硬指标,西河县地毯式排查,逐项清零。在大桥镇韩河村,易地扶贫搬迁的45户180人、未搬迁的29户127人,均有经第三方鉴定的安全住房。蒿林乡办理慢性病卡1600余张,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“送医上门”服务。
曹勇介绍,目前全县饮水安全问题已解决,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失学、辍学,标准化村卫生室、合格村医、家庭医生签约、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全覆盖,全面完成危房改造清单任务和住房安全核验工作。
“做了心脏搭桥手术,医保报销后,还花了上万元。”突如其来的变故,打破了大桥镇赵尧村村民赵王回的生活,“老母亲有糖尿病,我又干不了重活,咋办?”
年初,包村干部鱼小雄上门走访,算出赵王回家人均收入4175.6元,刚过贫困线。“老赵不是贫困户,但家里花钱地方多,致贫风险大。”鱼小雄说,“村里把赵王回的母亲纳入低保,为他安排水电保障员岗位,还帮着种了10亩花椒、辣椒和油菜。8月份一算账,老赵家人均收入过万了!”
干部定期走访、群众自主申报、大数据实时监测……今年年初,西和县建立健全防止致贫和返贫的监测网,摸排“监测户”,“脱贫但有返贫风险的、不是贫困户但可能致贫的,都是当前的帮扶重点对象。”曹勇说,对“监测户”“边缘户”要挂牌督战,实现高质量脱贫。
8月,当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,西和县及时对接保险公司,9月底全面完成理赔任务;安排资金1335万元,确保水毁住房及时重建和修缮,维修抢通受损水源35处。
“既攻坚克难啃硬骨头,又下足绣花功夫防致贫返贫,我们有信心如期完成整县脱贫摘帽任务。”曹勇说。(本报记者 董洪亮 王 浩 银 燕 刘镇杰)